×
史学集刊

冯尔康:史料与史学的不懈探寻者

  【大家】

作者:常建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

  

学人小传

冯尔康,1934年生于江苏仪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学术委员,曾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中国谱牒学会副会长。1959年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师从历史学家郑天挺攻读明清史专业研究生。从事史学研究60多年来,主要研究社会史、清史、宗族史和社会结构史、史料学等领域,著有《冯尔康文集》《清史史料学》《雍正传》《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社会转向》《古人日常生活与社会风俗》《中国社会史概论》等。

冯尔康先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也是著名清史专家。冯先生已是88岁米寿高龄,仍著述不辍,可谓老当益壮。2019年,他出版了10卷本《冯尔康文集》,此外尚有数十种专书行世,其中新著《尝新集——康雍乾三帝与天主教在中国》,是84岁时出版的。

冯先生研究历史,第一步总是摸清资料底数。他说过,他同许多同行一样,一贯倾心于历史资料的搜集和解读,也许是属于“史料派”,强调“用资料说话”,主张史学著作要“寓论于史”。冯先生治学同样重视史学新领域,把新观念、新方向、新领域视为打开史料宝藏的钥匙。

冯尔康与本文作者常建华(右三)在学术研讨会上

  探索治清史的门径

冯先生在南开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教授学习明清史。郑先生继承了乾嘉学派重视史料与考证的优良传统,同时接受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探索新的史料学。20世纪50年代,郑先生在南开开设过“史料学”课程,那是当时学习苏联新设的课程。冯先生说,导师对他最深的学术影响之一就是进行“史料的批判”,即批判地研究史料。

清史史料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不仅需要费时费力地搜集,还要讲求研读的方法。冯先生60年代初的研究生论文主体,20多年后以《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江南商品经济中的几个问题》为题发表,此文是依据地方志、文集以及碑刻、笔记、族谱等资料写成的,大多属于地方文献。而成书于80年代初的成名作《雍正传》,则主要依据清廷官书资料《清实录》及起居注、朱批奏折、玉牒等。冯先生阅读清代资料之广泛而深入,是他长年勤奋治学且治学有方的结果。杜家骥兄与我是冯老师招收的首届研究生,那时我们常到老师家上课,看到老师总是在办公桌前看书,椅子面上、地面上有磨过的印迹。师母周老师说,你们老师成年看书,椅子都磨成那样了。老师从平房搬进楼房,我们帮助搬家,看到老师用鞋盒装的一盒盒卡片,有的是早年做的,已经陈旧泛黄,不由感叹老师治学之勤。

20世纪80年代初,冯先生开设“清史史料学”课程。他深知青年学子占有史料的意愿和困难,于是撰写讲义,提供帮助,1986年出版了《清史史料学初稿》一书。该书阐明史料的来源、价值和利用方法,提示读者要注意了解清史史料文献的底数并加以搜集,对清史史料进行整理,制作工具书。先生不是一般性地泛泛介绍,而是将自己利用史料的心得体会写出来,是经验之谈。先生青壮年时读书,每读一书,不仅摘录所记叙的历史事件、制度、人物、时间和社会环境的材料,常常还对该书写札记,留意资料的保存形式,长期积累,便能综合成书。清史研究如何入门,冯先生说,如果在时间不足、利用《清历朝实录》不方便的情况下,不妨以王先谦《东华录》《东华续录》作为基础读物,从这里搜集最基本材料,初步了解清史,然后扩展开去,从各种史籍寻觅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说,研究清史,还是要读《清史稿》的。这真是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使得《清史史料学初稿》成为初学者走上清史研究之路的津逮。先生在这部书的后记中深情回顾,他爱在南开大学图书馆书库读书,即使年已花甲,仍然乐于把书放到书库一个旮旯的桌子上翻检。一个读书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冯先生对《清史史料学初稿》精益求精,不断增订,后来又出了三个版本。1993年台湾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增加了海外清史文献的介绍、地方政书、文编中的史料等内容,增写台湾学者对清史文献的整理、鸦片战争后清史史料的说明,大为完善,篇幅比原书多出二分之一。于是,该书出版时,去掉了原书名中的“初稿”二字。冯先生在新书“自序”强调“没有历史资料便不能说明历史,没有史料学便没有历史研究,也就没有历史学”。

上一篇:“一个甲骨文就是一幅生动的简笔图画”历史学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