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学集刊

赵冬梅x张宏杰x郑小悠x姜萌“历史非虚构写作”

2021年7月24日,赵冬梅、张宏杰、郑晓友、姜萌,在第二届鸣沙历史嘉年华第二期“叙事的转向: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实践探索”中,从历史叙事的转折点出发,探讨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实践。
近年来,新冠疫情引发的危机似乎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新冠疫情如何改变世界格局?中国的崛起和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未来?亚当图兹称自己为左翼自由主义者。左翼自由主义的立场在当今世界意味着什么?当亚当·图茨的《崩溃》和《大洪水》中文版出版时,我们和他聊了聊这些问题。
记者 |徐跃东
” “历史非虚构写作”的概念成立吗?历史专业训练会抹杀一个人的写作天赋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写作的心理分析?2021年7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鸣沙历史嘉年华《中国公共历史典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分社、全县、北京红楼公共图书馆大楼《历史的转折:历史的实践探索》非小说写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馆员张宏杰,中国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郑小友,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史记集》主编姜萌,从历史的叙事转向与discu ssed 历史非小说写作的各种问题。
01
蒋猛提到,鸣沙历史嘉年华“历史非虚构写作”的主题在历史学家中引起了一些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历史本质上是非虚构的。 “历史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很危险,因为它很容易成为炒作。其他学者认为“历史非小说写作”一词确实存在。为了增加历史在公众层面的影响力,有必要加强历史非虚构写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呢?
蒋猛(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赵冬梅表示,前人质疑“历史非虚构写作”是有道理的。不过赵冬梅说,她的《千年真情》、《大宋变迁》、《司马光与他的时代》、《人间烟火》、《虚伪与人心》肯定属于非虚构写作。在知识方面,她的这些作品是“可靠的”,同时也是面向大众的,也是学术作品。
赵冬梅并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写作的形式来定义一部历史作品是否属于学术作品,“学术”的核心是否在于是否有新事物。没有表达过的观点,没有使用过的新材料,对材料的新诠释,都是新的见解。这些新事物构成了新的历史叙事。
赵冬梅提到,历史学家都是学院派来的。学者们研究的问题相对集中,论文和著作都以问题为导向。然而,历史研究中的见解最终会到达普通观众手中,成为公众记忆的一部分。因此,历史学家有责任以相对通俗的方式将研究成果准确地传达给社会。赵冬梅还提到,她的“师父”邓光明先生写了很多传记。邓光明死后,周以良写了一篇纪念文章,说邓先生不仅学历史,而且写历史。这句话给赵冬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冬梅也认为,我们没有资格随意论断古人,但一定要了解古人。历史学家只需向读者提供历史事件的详细过程,读者自己就会读出他们想要的历史教训。
张宏杰同意赵冬梅的观点普通读者 写作是历史的终极输出。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他们为通俗历史作家提供“食料”。而像张宏杰这样的通俗历史作家就像“厨师”,他们将“食材”加工成完美的色、香、味。当然,现在有些“大厨”为了赚取收入,不择手段地在食材中加入大量“添加剂”,比如冠名党等,这会让历史读物缺乏营养。因此,张宏杰所写的所有历史读物,都需要经过基础史料检验鉴定阶段。
郑小友提到,在她正式踏入历史大门之前,她只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在网络上还小有名气。当时她有个论坛,大家都会在论坛上讨论清朝人物。后来,清宫的小说很受欢迎。很多在晋江写清宫小说和起点的作者都出自郑小友的论坛。郑小友本人也是晋江作家。之后,郑小友走上了学术之路,但她希望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前,她能重新获得与公众沟通的能力。于是,郑小友把博士论文中没有用到的“剩饭”拿出来重新整理,结合制度的历史、社会的运行、与当代的比较,写成了《 《清代案件与刑罚》。读过这本书的读者肯定比读过郑小友博士论文的读者还多。许多法律工作者对这本书很感兴趣。
历史学科的培养不会抹杀一个人的写作天赋

上一篇:世界自然遗产可可西里:藏羚羊迁徙产仔“劳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