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易学的转化──谈史料易的发展历程及其易
学术的发展往往由简单变为复杂,由一元趋向多元,易学亦不例外。先秦易学虽已有后世所谓“义理”“象数”成分的存在,惟学习者仅有侧重之别,却尚无宗派之分。如《系辞上传·第十章》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可见《易》中虽有四种圣人之道,惟随人好尚,各取所需。再如《帛书易传·要》引孔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又曰:“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1]481从上述的话语中,亦可见治《易》者,好尚不同,至少可分为象数与义理两大趋向,此即高怀民所执以区分先秦易学流派中的“筮术易”与“儒门易”①高怀民《先秦易学史》将先秦易学就其发展时期,分为符号易(伏羲)、筮术易(文王)、儒门易(孔子)三个阶段。惟就孔老以后的先秦易学,则分为儒门易、道家易、筮术易三种流派。[2]36-48。《汉书·艺文志》所列两汉易学书目,计有十三家《易》,二百九十四篇。惟从部类后小序,仅见有施、孟、梁丘、京氏、费氏、高氏等家法的不同,亦不分宗归派。《隋书·经籍志》踵继《汉书·艺文志》胪列汉魏六朝诸家易学,惟增列郑玄、王弼等易学,并记汉易师法家法的存废兴衰,亦不作易学宗派的分类。
至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于王弼《易注》注云:“自汉以来,言易者多溺于象占之学,至弼始一切扫去,畅以义理,于是天下后世宗之,余家尽废。”[3]1其中将《易》分为“象占”与“义理”二学,隐然亦有后世所谓“象数”“义理”两派的概念。
真正对历代易学作分派归宗的工作,应始于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序》云: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4]2-3
上述文中,揭橥易学史上所谓“两派六宗”的说法。其中包含象数派三宗:占筮宗(或称原始象数宗,如《左传》、汉初诸儒)、禨祥宗(如焦赣、京房)、图书宗(如陈抟、邵雍);义理派三宗:老庄宗(如王弼、韩康伯)、儒理宗(如胡瑗、程颐)、史事宗(如李光、杨万里)。由于此种分类,盖出于四库馆臣官方立场与学术视角,因此未能尽括古今所有易学面貌。
对事物的归纳与分类,原是便于后人的研究。正如在中国最早的生物分类,由孔子所谓的“鸟兽草木”①《论语·阳货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到陆机(261-303)的“草木鸟兽虫鱼”②如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专释《毛诗》所及动物、植物名称,对古今异名者,详为考证,是中国古代较早研究生物学的著作。,以迄于明代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对生物药材所分类的“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和人部”等十一部。十七世纪以降,随着殖民主义的兴起,人类认识了更多的物种,加上解剖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显微镜的发明,逐渐建立了现代生物分类法。其中最著者当推卡尔·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的巨著《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书中将自然界划分为三个界:矿物、植物和动物,并用了四个分类等级:纲、目、属和种。林奈之后,又根据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物种起源》书中有关共同祖先的原则,逐渐改进此一系统,建立了域、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生物分类。近年来,人类又应用了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组DNA,更大幅改动很多原有的分类。③NCBI动植物分类网站( per regna trianaturae:secundum classes,ordines,genera,species,cum characteribus,differentiis,synonymis,locis :(Latin)。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的分类与归纳,逐渐开枝散叶。
易学的分类自应随着易学发展的衍异多元与研究的深化,重新省思与调整。在《四库全书总目》“两派六宗”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或调整新的分类体系。本文撰述动机,即拟在“两派六宗”,其中义理三宗的史事宗,试图因应易学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建构史事派易学的“树状结构”(Tree structure),藉以厘清史事易、史证易、史料易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史料易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易学价值。
上一篇:《春秋》“鼷鼠食郊牛角”新解*
下一篇:没有了